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新闻
医路有我| 循影致道——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发布时间:2024/12/6 17:30:00       浏览次数:4340次

放射科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通过先进的影像技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基本情况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成立于1989年,历经30余年的不断发展,现具有一流的成像设备、优秀的后处理技术、雄厚的诊断实力。2017年与介入血管外科成功申报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2019年成为河北省脑连接组计划联盟成员单位、北京影像诊疗技术创新联盟教育培训基地2022年获批河北省炎症相关肿瘤精准影像学重点实验室,2023获评十四五河北省医学重点学科,2024获评市级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

科室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医学影像专业科室,并逐步形成一支专业技术精湛、综合素质高、教学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梯队,也是影像医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承担着河北大学医学部的教学工作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同时每年接收基层放射科进修人员数十名。科室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课题,并获得多项省级及市级科技进步奖。科室人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书五十余部,参与国家法定传染病影像标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的制定,主持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2项。此外,科室多次举办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学术会议,积极承办继续教育会议,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专科规模

放射科目前在本部院区及北院区均设有检查室及诊断室,提供全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影像检查服务。拥有3.0T高场强磁共振1台、1.5T磁共振5台、多层螺旋CT11台、DR7台、数字化乳腺钼靶2台、口腔全景曲面断层1台、数字化胃肠机2台、骨密度仪1台等先进设备,具有完备的PACS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实现图像资源共享,能满足日常诊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各项需求。现有医、技、护117人,其中医师57名,技师50名,护士1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47人,高级职称21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科室积极加强基础建设,注重人才引进及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助力医院卫生健康事业不断进步。

诊疗特色

放射科诊断组设有中枢组、心胸组、腹盆组3个亚专业组:

1.中枢组:涵盖中枢神经系统、头颈五官及骨骼肌肉系统各类疾病的影像诊断,尤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能够进行基于多模态影像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2.心胸组:主要完成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的影像诊断,能够应用辅助诊疗软件完成肺结节筛查、血管后处理等工作,人工智能助力精准影像诊断。

3.腹盆组:包括消化、生殖泌尿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应用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检查(Gd-EOB-DTPA)进行肝脏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技术组分为X线、CT、MRI 3个亚专业组:

1.X线:开展各项X线检查项目,包括各部位普通平片、双能量减影胸片、气管像、静脉肾盂造影、消化道造影、ERCP、结肠传输实验、能谱增强乳腺钼靶摄影、乳腺断层、乳腺穿刺定位、双下肢及脊柱全长拼接等,能为危重、卧床患者提供各类床旁检查。

2.CT:涵盖CT平扫、增强扫描、血管成像等各类检查,能够应用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从而更直观准确地显示病变,尤其对于胸痛、卒中患者提供一站式检查快速完成疾病的诊断。

3.MRI:完成各项MRI普通平扫、特殊平扫、对比增强、MRA、MRI水成像、MRS、fMRI检查,开展中枢神经、头颈五官、骨骼肌肉、心脏、乳腺、腹盆多系统检查,提供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

各组间协同发展,合力提升学科诊疗水平,同时与其他科室紧密联系合作,组成多个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团队,共同商讨疑难病例并制定诊疗方案。

技术优势

放射科开展全身各个系统的常规检查,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肌系统、生殖泌尿系统、头颈五官、乳腺、循环等系统,检查方式包括平片、普通平扫、增强检查和功能成像等,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检查。学科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和新项目,包括双下肢及脊柱全长拼接、CT功能成像(灌注、能谱成像)、AI后处理技术(肺结节筛查、冠脉辅助诊疗软件、头颈辅助诊疗软件)、MRI普通成像(SWI、QSM等)、MRI功能成像(3D ASL、PWI、MRS、DTI等)、心脏核磁、乳腺核磁、颅内血管高分辨核磁、颅神经成像、内耳水成像、“一站式”联合扫描、QCT、胎儿头颈部核磁平扫+功能成像等,为疾病的检查和准确诊断奠定重要基础。





供稿科室| 放射科

责编| 栗洋

审核| 韩喆 毕朝煜 史建红 崔岚